分类 JAVA 下的文章

前面讲了如何配置Nginx虚拟主机,如何配置服务日志等很多基础的内容,大家可以去这里看看nginx系列文章:https://www.cnblogs.com/zhangweizhong/category/1529997.html 。

今天要说的是Nginx服务器高性能优化的配置,如何使Nginx轻松实现10万并发访问量。

通常来说,一个正常的 Nginx Linux 服务器可以达到 500,000 – 600,000 次/秒 的请求处理性能,如果Nginx服务器经过优化的话,则可以稳定地达到 904,000 次/秒 的处理性能,大大提高Nginx的并发访问量。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本文中所有列出来的配置都是在我的测试环境验证的,你需要根据你服务器的情况进行配置。

2、Nginx的优化需要进行进行压力测试,这里压力测试用的是Apache ab测试工具,不熟悉的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如何使用apache ab性能测试工具进行压力测试》

优化思路

Nginx服务器高性能优化--轻松实现10万并发访问量
分析:nginx要成功响应请求,会有如下两个限制:

1、nginx接受的tcp连接多,能否建立起来?

2、nginx响应过程,要打开许多文件,能否打开?

所以,只要我们针对上面两个限制进行优化,就能大幅提升Nginx的效率。

优化步骤
Nginx服务器高性能优化--轻松实现10万并发访问量

一、步骤:

1. 找到Nginx服务器瓶颈。

2. 优化配置。

3. 重新压力测试

注意:在配置修改之后务必要进行压力测试,这样可以观测到具体是哪个配置修订的优化效果最明显。通过这种有效测试方法可以为你节省大量时间。

二、找出Nginx的瓶颈

1. 打开Apache ab压力测试工具,输入如下命令:ab -n 200000 -c 5000 http://localhost:8080/index.html。

Nginx服务器高性能优化--轻松实现10万并发访问量
2. 查看Nginx 状态信息

在浏览器中输入nginx的地址:http://127.0.0.1/status,查看nginx的状态信息。

Nginx服务器高性能优化--轻松实现10万并发访问量
注意查看connections,waiting等参数信息。从而确定如何优化相关参数。

Nginx 状态信息打开的方法,这里就不细说了,不清楚的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Nginx总结(八)启用Nginx Status及状态参数详解》

优化配置
根据上面的方法总结起来,一般来说nginx 配置文件中对优化比较有作用的为以下几项:

Nginx优化配置项:

1)优化 workprocess,cpu

worker_processes 8; // 根据CPU核数配置
worker_cpu_affinity 00000001 00000010 00000100 00001000 00010000 00100000 01000000 10000000;
2)事件处理模型优化

nginx的连接处理机制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会采用不同的I/O模型,Linux下,nginx使用epoll的I/O多路复用模型,在freebsd使用kqueue的IO多路复用模型,在solaris使用/dev/pool方式的IO多路复用模型,在windows使用的icop等等。 要根据系统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事务处理模型,我们使用的是Centos,因此将nginx的事件处理模型调整为epoll模型。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0; //
use epoll;
}
说明:在不指定事件处理模型时,nginx默认会自动的选择最佳的事件处理模型服务。

3)设置work_connections 连接数

worker_connections 10240;
4)每个进程的最大文件打开数

worker_rlimit_nofile 65535; # 一般等于ulimit -n系统值
5)keepalive timeout会话保持时间

keepalive_timeout 60;
6)GZIP压缩性能优化

gzip on; #表示开启压缩功能
gzip_min_length 1k; #表示允许压缩的页面最小字节数,页面字节数从header头的Content-Length中获取。默认值是0,表示不管页面多大都进行压缩,建议设置成大于1K。如果小于1K可能会越压越大
gzip_buffers 4 32k; #压缩缓存区大小
gzip_http_version 1.1; #压缩版本
gzip_comp_level 6; #压缩比率, 一般选择4-6,为了性能gzip_types text/css text/xml application/javascript;  #指定压缩的类型 gzip_vary on; #vary header支持
7)proxy超时设置

proxy_connect_timeout 90;
proxy_send_timeout 90;
proxy_read_timeout 4k;
proxy_buffers 4 32k;
proxy_busy_buffers_size 64k
8)高效传输模式

sendfile on; # 开启高效文件传输模式。
tcp_nopush on; #需要在sendfile开启模式才有效,防止网路阻塞,积极的减少网络报文段的数量。将响应头和正文的开始部分一起发送,而不一个接一个的发送。

Linux系统内核层面:

Nginx要达到最好的性能,出了要优化Nginx服务本身之外,还需要在nginx的服务器上的内核参数。

这些参数追加到/etc/sysctl.conf,然后执行sysctl -p 生效。

1)调节系统同时发起的tcp连接数

net.core.somaxconn = 262144
2)允许等待中的监听

net.core.somaxconn = 4096
3) tcp连接重用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net.ipv4.tcp_tw_reuse = 1
4)不抵御洪水攻击

net.ipv4.tcp_syncookies = 0
net.ipv4.tcp_max_orphans = 262144 #该参数用于设定系统中最多允许存在多少TCP套接字不被关联到任何一个用户文件句柄上,主要目的为防止Ddos攻击
5)最大文件打开数

在命令行中输入如下命令,即可设置Linux最大文件打开数。

ulimit -n 30000

  • 删除topic
  • ./kafka-topics.sh --delete --zookeeper 192.168.1.1:2181, 192.168.1.1 :2181, 192.168.1.1 :2181 --topic udp-heart-beat

修改topic 消息存留时间:

./kafka-configs.sh --alter --zookeeper 192.168.1.1:2181, 192.168.1.1 :2181, 192.168.1.1 :2181 --entity-name udp-heart-beat --entity-type topics --add-config delete.retention.ms=120000

在JAVA程序中,性能问题的大部分原因并不在于JAVA语言,而是程序本身。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非常重要,能够显著地提升程序性能。

1. 尽量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单例

使用单例可以减轻加载的负担,缩短加载的时间,提高加载的效率,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用于单例,简单来说,单例主要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控制资源的使用,通过线程同步来控制资源的并发访问;

第二,控制实例的产生,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第三,控制数据共享,在不建立直接关联的条件下,让多个不相关的进程或线程之间实现通信。

2. 尽量避免随意使用静态变量

当某个对象被定义为static变量所引用,那么GC通常是不会回收这个对象所占有的内存,如

public class A{ 
 
private static B b = new B(); 
 
} 

此时静态变量b的生命周期与A类同步,如果A类不会卸载,那么b对象会常驻内存,直到程序终止。

3. 尽量避免过多过常地创建Java对象

尽量避免在经常调用的方法,循环中new对象,由于系统不仅要花费时间来创建对象,而且还要花时间对这些对象进行垃圾回收和处理,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重用对象,最好能用基本的数据类型或数组来替代对象。

4. 尽量使用final修饰符

带有final修饰符的类是不可派生的。在JAVA核心API中,有许多应用final的例子,例如java、lang、String,为String类指定final防止了使用者覆盖length()方法。另外,如果一个类是final的,则该类所有方法都是final的。java编译器会寻找机会内联(inline)所有的final方法(这和具体的编译器实现有关),此举能够使性能平均提高50%。

如:让访问实例内变量的getter/setter方法变成”final:

简单的getter/setter方法应该被置成final,这会告诉编译器,这个方法不会被重载,所以,可以变成”inlined”,例子:

class MAF { 
 
public void setSize (int size) { 
 
_size = size; 
 
} 
 
private int _size; 
 
} 
 
更正 
 
class DAF_fixed { 
 
final public void setSize (int size) { 
 
_size = size; 
 
} 
 
private int _size; 
 
} 

5. 尽量使用局部变量

调用方法时传递的参数以及在调用中创建的临时变量都保存在栈(Stack)中,速度较快;其他变量,如静态变量、实例变量等,都在堆(Heap)中创建,速度较慢。

6. 尽量处理好包装类型和基本类型两者的使用场所

虽然包装类型和基本类型在使用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换,但它们两者所产生的内存区域是完全不同的,基本类型数据产生和处理都在栈中处理,包装类型是对象,是在堆中产生实例。在集合类对象,有对象方面需要的处理适用包装类型,其他的处理提倡使用基本类型。

7. 慎用synchronized,尽量减小synchronize的方法

都知道,实现同步是要很大的系统开销作为代价的,甚至可能造成死锁,所以尽量避免无谓的同步控制。synchronize方法被调用时,直接会把当前对象锁了,在方法执行完之前其他线程无法调用当前对象的其他方法。所以,synchronize的方法尽量减小,并且应尽量使用方法同步代替代码块同步。

9. 尽量不要使用finalize方法

实际上,将资源清理放在finalize方法中完成是非常不好的选择,由于GC的工作量很大,尤其是回收Young代内存时,大都会引起应用程序暂停,所以再选择使用finalize方法进行资源清理,会导致GC负担更大,程序运行效率更差。

10. 尽量使用基本数据类型代替对象

String str = "hello";

上面这种方式会创建一个“hello”字符串,而且JVM的字符缓存池还会缓存这个字符串;

String str = new String("hello");

此时程序除创建字符串外,str所引用的String对象底层还包含一个char[]数组,这个char[]数组依次存放了h,e,l,l,o

11. 多线程在未发生线程安全前提下应尽量使用HashMap、ArrayList

HashTable、Vector等使用了同步机制,降低了性能。

12. 尽量合理的创建HashMap

当你要创建一个比较大的hashMap时,充分利用这个构造函数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避免HashMap多次进行了hash重构,扩容是一件很耗费性能的事,在默认中initialCapacity只有16,而loadFactor是 0.75,需要多大的容量,你最好能准确的估计你所需要的最佳大小,同样的Hashtable,Vectors也是一样的道理。

13. 尽量减少对变量的重复计算

如:

for(int i=0;i<list.size();i++) 
 
应该改为: 
 
for(int i=0,len=list.size();i<len;i++) 

并且在循环中应该避免使用复杂的表达式,在循环中,循环条件会被反复计算,如果不使用复杂表达式,而使循环条件值不变的话,程序将会运行的更快。

14.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建

如:

A a = new A(); 
 
if(i==1){ 
 
list.add(a); 
 
} 
 
应该改为: 
 
if(i==1){ 
 
A a = new A(); 
 
list.add(a); 
 
} 

15. 尽量在finally块中释放资源

程序中使用到的资源应当被释放,以避免资源泄漏,这最好在finally块中去做。不管程序执行的结果如何,finally块总是会执行的,以确保资源的正确关闭。

16. 尽量使用移位来代替'a/b'的操作

"/"是一个代价很高的操作,使用移位的操作将会更快和更有效

如:

int num = a / 4; 
 
int num = a / 8; 
 
应该改为: 
 
int num = a >> 2; 
 
int num = a >> 3; 

但注意的是使用移位应添加注释,因为移位操作不直观,比较难理解。

17.尽量使用移位来代替'a*b'的操作

同样的,对于'*'操作,使用移位的操作将会更快和更有效

如:

int num = a * 4; 
 
int num = a * 8; 
 
应该改为: 
 
int num = a << 2; 
 
int num = a << 3; 

18. 尽量确定StringBuffer的容量

StringBuffer 的构造器会创建一个默认大小(通常是16)的字符数组。在使用中,如果超出这个大小,就会重新分配内存,创建一个更大的数组,并将原先的数组复制过来,再丢弃旧的数组。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在创建 StringBuffer的时候指定大小,这样就避免了在容量不够的时候自动增长,以提高性能。

如:

StringBuffer buffer = new StringBuffer(1000); 

19. 尽量早释放无用对象的引用

大部分时,方法局部引用变量所引用的对象会随着方法结束而变成垃圾,因此,大部分时候程序无需将局部,引用变量显式设为null。

例如:

Java代码 
 
Public void test(){ 
 
Object obj = new Object(); 
 
…… 
 
Obj=null; 
 
} 

上面这个就没必要了,随着方法test()的执行完成,程序中obj引用变量的作用域就结束了。但是如果是改成下面:

Java代码

Public void test(){ 
 
Object obj = new Object(); 
 
…… 
 
Obj=null; 
 
//执行耗时,耗内存操作;或调用耗时,耗内存的方法 
 
…… 
 
} 

这时候就有必要将obj赋值为null,可以尽早的释放对Object对象的引用。

20. 尽量避免使用二维数组

二维数据占用的内存空间比一维数组多得多,大概10倍以上。

21. 尽量避免使用split

除非是必须的,否则应该避免使用split,split由于支持正则表达式,所以效率比较低,如果是频繁的几十,几百万的调用将会耗费大量资源,如果确实需要频繁的调用split,可以考虑使用apache的StringUtils.split(string,char),频繁split的可以缓存结果。

22. ArrayList & LinkedList

一个是线性表,一个是链表,一句话,随机查询尽量使用ArrayList,ArrayList优于LinkedList,LinkedList还要移动指针,添加删除的操作LinkedList优于ArrayList,ArrayList还要移动数据,不过这是理论性分析,事实未必如此,重要的是理解好2者得数据结构,对症下药。

23. 尽量使用System.arraycopy ()代替通过来循环复制数组

System.arraycopy() 要比通过循环来复制数组快的多。

24. 尽量缓存经常使用的对象

尽可能将经常使用的对象进行缓存,可以使用数组,或HashMap的容器来进行缓存,但这种方式可能导致系统占用过多的缓存,性能下降,推荐可以使用一些第三方的开源工具,如EhCache,Oscache进行缓存,他们基本都实现了FIFO/FLU等缓存算法。

25. 尽量避免非常大的内存分配

有时候问题不是由当时的堆状态造成的,而是因为分配失败造成的。分配的内存块都必须是连续的,而随着堆越来越满,找到较大的连续块越来越困难。

26. 慎用异常

当创建一个异常时,需要收集一个栈跟踪(stack track),这个栈跟踪用于描述异常是在何处创建的。构建这些栈跟踪时需要为运行时栈做一份快照,正是这一部分开销很大。当需要创建一个 Exception 时,JVM 不得不说:先别动,我想就您现在的样子存一份快照,所以暂时停止入栈和出栈操作。栈跟踪不只包含运行时栈中的一两个元素,而是包含这个栈中的每一个元素。

如果您创建一个 Exception ,就得付出代价,好在捕获异常开销不大,因此可以使用 try-catch 将核心内容包起来。从技术上讲,你甚至可以随意地抛出异常,而不用花费很大的代价。招致性能损失的并不是 throw 操作——尽管在没有预先创建异常的情况下就抛出异常是有点不寻常。真正要花代价的是创建异常,幸运的是,好的编程习惯已教会我们,不应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抛出异常。异常是为异常的情况而设计的,使用时也应该牢记这一原则。

27. 尽量重用对象

特别是String对象的使用中,出现字符串连接情况时应使用StringBuffer代替,由于系统不仅要花时间生成对象,以后可能还需要花时间对这些对象进行垃圾回收和处理。因此生成过多的对象将会给程序的性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28. 不要重复初始化变量

默认情况下,调用类的构造函数时,java会把变量初始化成确定的值,所有的对象被设置成null,整数变量设置成0,float和double变量设置成0.0,逻辑值设置成false。当一个类从另一个类派生时,这一点尤其应该注意,因为用new关键字创建一个对象时,构造函数链中的所有构造函数都会被自动调用。

这里有个注意,给成员变量设置初始值但需要调用其他方法的时候,最好放在一个方法。比如initXXX()中,因为直接调用某方法赋值可能会因为类尚未初始化而抛空指针异常,如:public int state = this.getState()。

29. 在java+Oracle的应用系统开发中,java中内嵌的SQL语言应尽量使用大写形式,以减少Oracle解析器的解析负担。

30. 在java编程过程中,进行数据库连接,I/O流操作,在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以释放资源。因为对这些大对象的操作会造成系统大的开销。

31. 过分的创建对象会消耗系统的大量内存,严重时,会导致内存泄漏,因此,保证过期的对象的及时回收具有重要意义。JVM的GC并非十分智能,因此建议在对象使用完毕后,手动设置成null。

32. 在使用同步机制时,应尽量使用方法同步代替代码块同步。

33. 不要在循环中使用Try/Catch语句,应把Try/Catch放在循环最外层

Error是获取系统错误的类,或者说是虚拟机错误的类。不是所有的错误Exception都能获取到的,虚拟机报错Exception就获取不到,必须用Error获取。

34. 通过StringBuffer的构造函数来设定它的初始化容量,可以明显提升性能

StringBuffer的默认容量为16,当StringBuffer的容量达到最大容量时,它会将自身容量增加到当前的2倍+2,也就是2*n+2。无论何时,只要StringBuffer到达它的最大容量,它就不得不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数组,然后复制旧的对象数组,这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给StringBuffer设置一个合理的初始化容量值,是很有必要的!

35. 合理使用java.util.Vector

Vector与StringBuffer类似,每次扩展容量时,所有现有元素都要赋值到新的存储空间中。Vector的默认存储能力为10个元素,扩容加倍。

vector.add(index,obj) 这个方法可以将元素obj插入到index位置,但index以及之后的元素依次都要向下移动一个位置(将其索引加 1)。 除非必要,否则对性能不利。同样规则适用于remove(int index)方法,移除此向量中指定位置的元素。将所有后续元素左移(将其索引减 1)。返回此向量中移除的元素。所以删除vector最后一个元素要比删除第1个元素开销低很多。删除所有元素最好用removeAllElements()方法。

如果要删除vector里的一个元素可以使用 vector.remove(obj);而不必自己检索元素位置,再删除,如int index = indexOf(obj);vector.remove(index)。

38. 不用new关键字创建对象的实例

用new关键词创建类的实例时,构造函数链中的所有构造函数都会被自动调用。但如果一个对象实现了Cloneable接口,我们可以调用它的clone()方法。clone()方法不会调用任何类构造函数。

下面是Factory模式的一个典型实现:

public static Credit getNewCredit() 
 
{ 
 
return new Credit(); 
 
} 
 
改进后的代码使用clone()方法: 
 
private static Credit BaseCredit = new Credit(); 
 
public static Credit getNewCredit() 
 
{ 
 
return (Credit)BaseCredit.clone(); 
 
} 

39. 不要将数组声明为:public static final

40. HaspMap的遍历:

Map<String, String[]> para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for( 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paraMap.entrySet() ) 
 
{ 
 
String appFieldDefId = entry.getKey(); 
 
String[] values = entry.getValue(); 
 
} 

利用散列值取出相应的Entry做比较得到结果,取得entry的值之后直接取key和value。

41. array(数组)和ArrayList的使用

array 数组效率最高,但容量固定,无法动态改变,ArrayList容量可以动态增长,但牺牲了效率。

42. 单线程应尽量使用 HashMap, ArrayList,除非必要,否则不推荐使用HashTable,Vector,它们使用了同步机制,而降低了性能。

43. 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的区别在于:java.lang.StringBuffer 线程安全的可变字符序列。一个类似于String的字符串缓冲区,但不能修改。StringBuilder与该类相比,通常应该优先使用StringBuilder类,因为它支持所有相同的操作,但由于它不执行同步,所以速度更快。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在构造StringBuffer或StringBuilder时应尽量指定她的容量。当然如果不超过16个字符时就不用了。 相同情况下,使用StringBuilder比使用StringBuffer仅能获得10%~15%的性能提升,但却要冒多线程不安全的风险。综合考虑还是建议使用StringBuffer。

44. 尽量使用基本数据类型代替对象。

45. 使用具体类比使用接口效率高,但结构弹性降低了,但现代IDE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46. 考虑使用静态方法,如果你没有必要去访问对象的外部,那么就使你的方法成为静态方法。它会被更快地调用,因为它不需要一个虚拟函数导向表。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因为它告诉你如何区分方法的性质,调用这个方法不会改变对象的状态。

47. 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内在的GET,SET方法。

48.避免枚举,浮点数的使用。

以下举几个实用优化的例子:

一、避免在循环条件中使用复杂表达式

在不做编译优化的情况下,在循环中,循环条件会被反复计算,如果不使用复杂表达式,而使循环条件值不变的话,程序将会运行的更快。例子:

import java.util.Vector; 
 
class CEL { 
 
void method (Vector vector) { 
 
for (int i = 0; i < vector.size (); i++) // Violation 
 
; // ... 
 
} 
 
} 
 
更正: 
 
class CEL_fixed { 
 
void method (Vector vector) { 
 
int size = vector.size ()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 ... 
 
} 
 
} 

二、为'Vectors' 和 'Hashtables'定义初始大小

JVM为Vector扩充大小的时候需要重新创建一个更大的数组,将原原先数组中的内容复制过来,最后,原先的数组再被回收。可见Vector容量的扩大是一个颇费时间的事。

通常,默认的10个元素大小是不够的。你最好能准确的估计你所需要的最佳大小。例子:

import java.util.Vector;  
  
public class DIC {  
  
public void addObjects (Object[] o) {  
  
// if length > 10, Vector needs to expand  
  
for (int i = 0; i< o.length;i++) {  
  
v.add(o); // capacity before it can add more elements.  
  
}  
  
}  
  
public Vector v = new Vector(); // no initialCapacity.  
  
}  
更正: 
 
自己设定初始大小。 
 
public Vector v = new Vector(20); 
 
public Hashtable hash = new Hashtable(10); 

三、在finally块中关闭Stream

程序中使用到的资源应当被释放,以避免资源泄漏。这最好在finally块中去做。不管程序执行的结果如何,finally块总是会执行的,以确保资源的正确关闭。

四、使用'System.arraycopy ()'代替通过来循环复制数组

例子:

public class IRB 
 
{ 
 
void method () { 
 
int[] array1 = new int [100]; 
 
for (int i = 0; i < array1.length; i++) { 
 
array1 [i] = i; 
 
} 
 
int[] array2 = new int [100]; 
 
for (int i = 0; i < array2.length; i++) { 
 
array2 [i] = array1 [i]; // Violation 
 
} 
 
} 
 
} 
 
更正: 
 
public class IRB 
 
{ 
 
void method () { 
 
int[] array1 = new int [100]; 
 
for (int i = 0; i < array1.length; i++) { 
 
array1 [i] = i; 
 
} 
 
int[] array2 = new int [100]; 
 
System.arraycopy(array1, 0, array2, 0, 100); 
 
} 
 
} 

五、让访问实例内变量的getter/setter方法变成”final”

简单的getter/setter方法应该被置成final,这会告诉编译器,这个方法不会被重载,所以,可以变成”inlined”,例子:

class MAF { 
 
public void setSize (int size) { 
 
_size = size; 
 
} 
 
private int _size; 
 
} 
 
更正: 
 
class DAF_fixed { 
 
final public void setSize (int size) { 
 
_size = size; 
 
} 
 
private int _size; 
 
} 

六、对于常量字符串,用'String' 代替 'StringBuffer'

常量字符串并不需要动态改变长度。

例子:

public class USC { 
 
String method () { 
 
StringBuffer s = new StringBuffer ("Hello"); 
 
String t = s + "World!"; 
 
return t; 
 
} 
 
} 
更正:把StringBuffer换成String,如果确定这个String不会再变的话,这将会减少运行开销提高性能。

七、在字符串相加的时候,使用 ' ' 代替 " ",如果该字符串只有一个字符的话

例子:

public class STR { 
 
public void method(String s) { 
 
String string = s + "d" // violation. 
 
string = "abc" + "d" // violation. 
 
} 
 
} 
 
更正: 
 
将一个字符的字符串替换成' ' 
 
public class STR { 
 
public void method(String s) { 
 
String string = s + 'd' 
 
string = "abc" + 'd' 
 
} 
 
} 

以上仅是Java方面编程时的性能优化,性能优化大部分都是在时间、效率、代码结构层次等方面的权衡,各有利弊,不要把上面内容当成教条,或许有些对我们实际工作适用,有些不适用,还望根据实际工作场景进行取舍,活学活用,变通为宜。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738625582

Dubbo 是支持泛化调用的,什么是泛化调用呢,泛化调用的好处是什么呢,泛化调用说白一点就是服务消费者并没有服务的接口,学了前面几章的内容之后,你肯定会发现,在我们开发写Demo的时候,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服务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两端同路径下有同样的接口,只不过在服务提供者端会有该接口的具体实现,之所以在服务消费者有一个没有任何具体实现的接口,是因为在设计RPC之初,设计者的最高理念就是你去面向接口编程,你在进行远程调用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你在进行远程调用,却也能拿到接口一样,相信你也感觉到了,服务消费者在调用服务的时候,与调用一个普通的接口是一样的。

  泛化调用就是服务消费者端因为某种原因并没有该服务接口,这个原因有很多,比如是跨语言的,一个PHP工程师想调用某个java接口,他并不能按照你约定,去写一个个的接口,Dubbo并不是跨语言的RPC框架,但并不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PHP程序员搭建了一个简单的java web项目,引入了dubbo的jar包,使用dubbo的泛化调用,然后利用web返回json,这样也能完成跨语言的调用。泛化调用的好处之一就是这个了

  好了,简而言之,泛化调用,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服务消费者不需要有任何接口的实现,就能完成服务的调用。

3.5.1 泛化调用入门

老规矩,我们现在服务提供者端定义一个简单的接口,(与往常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不需要把该接口复制到服务提供者的同路径下了,因为服务消费者不需要使用该接口进行调用),好了,定义一个简单的接口EasyCommonService.java

package org.bazinga.service;
 
public interface EasyCommonService {
    
    public String helloService(String name);
 
}

该接口的具体实现EasyCommonServiceImpl.java

package org.bazinga.service.impl;
 
import org.bazinga.service.EasyCommonService;
 
public class EasyCommonServiceImpl implements EasyCommonService {
 
    public String helloService(String name) {
        System.out.println("name is "+ name);
        return "hello " + name;
    }
 
}

 

服务提供者端的Spring的配置文件spring-dubbo-provider-generic.xml

<?xml version="1.1"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dubbo="http://code.alibabatech.com/schema/dubbo"
    xsi:schemaLocation="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xsd  
       http://code.alibabatech.com/schema/dubbo  
       http://code.alibabatech.com/schema/dubbo/dubbo.xsd">
       
    <dubbo:application owner="lyncc" name="bazinga-app" />
    <!--zookeeper注册中心 -->
    <dubbo:registry protocol="zookeeper" address="127.0.0.1:2181"/> 
    
    <dubbo:protocol name ="dubbo" port="20880" />
    
    <bean id="easyCommonService" class="org.bazinga.service.impl.EasyCommonServiceImpl" />
  <dubbo:service  interface="org.bazinga.service.EasyCommonService" ref="easyCommonService" />
    
</beans>

服务提供者端再写一个启动类DubboxProviderGenericService.java:

package org.bazinga.service.tes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support.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public class DubboxProviderGenericServic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context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spring-dubbo-provider-generic.xml");
        context.start();
        Thread.sleep(2000000l);
    }
 
}

好了,到此为止,泛化调用服务提供者的配置文件就全部结束了,你可以看到从代码和spring的配置文件都没有任何特殊处理,与一般的服务提供者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泛化调用,从这四个字看也知道是调用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我们再看看服务消费者端的代码编写

  因为服务消费者没有了接口,我们直接编写消费者端spring的配置文件spring-dubbo-consumer-generic.xml

<?xml version="1.1"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dubbo="http://code.alibabatech.com/schema/dubbo"
    xsi:schemaLocation="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xsd  
       http://code.alibabatech.com/schema/dubbo  
       http://code.alibabatech.com/schema/dubbo/dubbo.xsd">
       
    <dubbo:application owner="lyncc" name="bazinga-consumer" />
    <!--zookeeper注册中心 -->
    <dubbo:registry protocol="zookeeper" address="127.0.0.1:2181"/> 
    
    <dubbo:reference id="easyCommonService" interface="org.bazinga.service.EasyCommonService" generic="true"/> 
    
</beans>

 

可以看到上图的配置文件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下,第一个是interface,其实该接口在消费者端并不存在,这是与往常写的不一样的地方,第二个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generic=”true”这样的标签,表示该接口支持泛型调用。

好了,我们写一个服务测试类,看看如何进行泛型调用DubboConsumerGenericService.java

package org.bazinga.service.tes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support.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import com.alibaba.dubbo.rpc.service.GenericService;
 
public class DubboConsumerGenericServic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泛化调用/////////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context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spring-dubbo-consumer-generic.xml");
      context.start();
      
      GenericService easyCommonService = (GenericService) context.getBean("easyCommonService");
      Object result = easyCommonService.$invoke("helloService", new String[] { "java.lang.String" }, new Object[] { "hello"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看到Main函数中,从spring的上下文中读到”easyCommonService”之后却把它强转为GenericService的类,然后调用GenericService的$invoke的方法,该方法有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你调用远程接口的具体方法名,第二个参数是helloService这个方法的入参的类型,最后一个参数是值。

我们测试一下,启动DubboxProviderGenericService的main函数,然后启动服务消费者的测试类DubboConsumerGenericService.java,你会发现控制台打印:

可以看到能够调通,没有问题。

我们刚才说,一个PHP程序员想要搭建一个简单的web项目,可是你却叫他依赖于spring的配置文件,对他难度是不小的,dubbo也帮你想到了,泛型调用,服务消费端可以不依赖spring的配置文件,我们重新写下测试类DubboConsumerGenericService:

package org.bazinga.service.test;
 
import com.alibaba.dubbo.config.ApplicationConfig;
import com.alibaba.dubbo.config.ReferenceConfig;
import com.alibaba.dubbo.config.RegistryConfig;
import com.alibaba.dubbo.config.utils.ReferenceConfigCache;
import com.alibaba.dubbo.rpc.service.GenericService;
 
public class DubboConsumerGenericServic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普通编码配置方式
        ApplicationConfig application = new ApplicationConfig();
        application.setName("bazinga-consumer");
 
        // 连接注册中心配置
        RegistryConfig registry = new RegistryConfig();
        registry.setAddress("zookeeper://127.0.0.1:2181");
 
        ReferenceConfig<GenericService> reference = new ReferenceConfig<GenericService>();
        reference.setApplication(application);
        reference.setRegistry(registry);
        reference.setInterface("org.bazinga.service.EasyCommonService");
        reference.setGeneric(true); // 声明为泛化接口
 
        ReferenceConfigCache cache = ReferenceConfigCache.getCache();
        GenericService genericService = cache.get(reference);
 
        // 基本类型以及Date,List,Map等不需要转换,直接调用
        Object result = genericService.$invoke("helloService", new String[] { "java.lang.String" },
                new Object[] { "world"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重新启动一下该类。控制台正常打印:

也能正常进行调用。

3.5.2 泛化调用小结

  泛化调用可以方便用户对dubbo服务消费者端的扩展,可以方便,丰富了服务消费者的调用方式,甚至可以做变相的Rest调用,这些都是可以的,不过,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参数传递复杂,不方便使用。但是这种方式是不能缺失的。

原文https://blog.csdn.net/linuu/article/details/54313560

Spring 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框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允许您选择使用哪一个组件,同时为 J2EE 应用程序开发提供集成的框架。

在这篇由三部分组成的 

Spring 系列

 的第 1 部分中,我将介绍 Spring 框架。我先从框架底层模型的角度描述该框架的功能,然后将讨论两个最有趣的模块:Spring 面向方面编程(AOP)和控制反转 (IOC) 容器。接着将使用几个示例演示 IOC 容器在典型应用程序用例场景中的应用情况。这些示例还将成为本系列后面部分进行的展开式讨论的基础,在本文的后面部分,将介绍 Spring 框架通过 Spring AOP 实现 AOP 构造的方式。

请参阅 下载,下载 Spring 框架和 Apache Ant,运行本系列的示例应用程序需要它们。

Spring 框架

Spring 框架是一个分层架构,由 7 个定义良好的模块组成。Spring 模块构建在核心容器之上,核心容器定义了创建、配置和管理 bean 的方式,如图 1 所示。

图 1. Spring 框架的 7 个模块

组成 Spring 框架的每个模块(或组件)都可以单独存在,或者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模块联合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 核心容器:核心容器提供 Spring 框架的基本功能。核心容器的主要组件是 BeanFactory,它是工厂模式的实现。BeanFactory 使用控制反转 (IOC) 模式将应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赖性规范与实际的应用程序代码分开。
  • Spring 上下文:Spring 上下文是一个配置文件,向 Spring 框架提供上下文信息。Spring 上下文包括企业服务,例如 JNDI、EJB、电子邮件、国际化、校验和调度功能。
  • Spring AOP:通过配置管理特性,Spring AOP 模块直接将面向方面的编程功能集成到了 Spring 框架中。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使 Spring 框架管理的任何对象支持 AOP。Spring AOP 模块为基于 Spring 的应用程序中的对象提供了事务管理服务。通过使用 Spring AOP,不用依赖 EJB 组件,就可以将声明性事务管理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 Spring DAO:JDBC DAO 抽象层提供了有意义的异常层次结构,可用该结构来管理异常处理和不同数据库供应商抛出的错误消息。异常层次结构简化了错误处理,并且极大地降低了需要编写的异常代码数量(例如打开和关闭连接)。Spring DAO 的面向 JDBC 的异常遵从通用的 DAO 异常层次结构。
  • Spring ORM:Spring 框架插入了若干个 ORM 框架,从而提供了 ORM 的对象关系工具,其中包括 JDO、Hibernate 和 iBatis SQL Map。所有这些都遵从 Spring 的通用事务和 DAO 异常层次结构。
  • Spring Web 模块:Web 上下文模块建立在应用程序上下文模块之上,为基于 Web 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上下文。所以,Spring 框架支持与 Jakarta Struts 的集成。Web 模块还简化了处理多部分请求以及将请求参数绑定到域对象的工作。
  • Spring MVC 框架:MVC 框架是一个全功能的构建 Web 应用程序的 MVC 实现。通过策略接口,MVC 框架变成为高度可配置的,MVC 容纳了大量视图技术,其中包括 JSP、Velocity、Tiles、iText 和 POI。

Spring 框架的功能可以用在任何 J2EE 服务器中,大多数功能也适用于不受管理的环境。Spring 的核心要点是:支持不绑定到特定 J2EE 服务的可重用业务和数据访问对象。毫无疑问,这样的对象可以在不同 J2EE 环境 (Web 或 EJB)、独立应用程序、测试环境之间重用。

IOC 和 AOP

控制反转模式(也称作依赖性介入)的基本概念是:不创建对象,但是描述创建它们的方式。在代码中不直接与对象和服务连接,但在配置文件中描述哪一个组件需要哪一项服务。容器 (在 Spring 框架中是 IOC 容器) 负责将这些联系在一起。

在典型的 IOC 场景中,容器创建了所有对象,并设置必要的属性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决定什么时间调用方法。下表列出了 IOC 的一个实现模式。

Spring 框架的 IOC 容器采用类型 2 和类型3 实现。

面向方面的编程

面向方面的编程

,即 AOP,是一种编程技术,它允许程序员对横切关注点或横切典型的职责分界线的行为(例如日志和事务管理)进行模块化。AOP 的核心构造是

方面

,它将那些影响多个类的行为封装到可重用的模块中。

AOP 和 IOC 是补充性的技术,它们都运用模块化方式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中的复杂问题。在典型的面向对象开发方式中,可能要将日志记录语句放在所有方法和 Java 类中才能实现日志功能。在 AOP 方式中,可以反过来将日志服务

模块化

,并以声明的方式将它们应用到需要日志的组件上。当然,优势就是 Java 类不需要知道日志服务的存在,也不需要考虑相关的代码。所以,用 Spring AOP 编写的应用程序代码是松散耦合的。

AOP 的功能完全集成到了 Spring 事务管理、日志和其他各种特性的上下文中。

IOC 容器

Spring 设计的核心是 org.springframework.beans 包,它的设计目标是与 JavaBean 组件一起使用。这个包通常不是由用户直接使用,而是由服务器将其用作其他多数功能的底层中介。下一个最高级抽象是 BeanFactory 接口,它是工厂设计模式的实现,允许通过名称创建和检索对象。BeanFactory 也可以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

BeanFactory 支持两个对象模型。

  • 单态 模型提供了具有特定名称的对象的共享实例,可以在查询时对其进行检索。Singleton 是默认的也是最常用的对象模型。对于无状态服务对象很理想。
  • 原型 模型确保每次检索都会创建单独的对象。在每个用户都需要自己的对象时,原型模型最适合。

bean 工厂的概念是 Spring 作为 IOC 容器的基础。IOC 将处理事情的责任从应用程序代码转移到框架。正如我将在下一个示例中演示的那样,Spring 框架使用 JavaBean 属性和配置数据来指出必须设置的依赖关系。

BeanFactory 接口

因为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BeanFactory 是一个简单接口,所以可以针对各种底层存储方法实现。最常用的 BeanFactory 定义是 XmlBeanFactory,它根据 XML 文件中的定义装入 bean,如清单 1 所示。

清单 1. XmlBeanFactory
1
BeanFactory factory = new XMLBeanFactory(new FileInputSteam("mybean.xml"));

在 XML 文件中定义的 Bean 是被消极加载的,这意味在需要 bean 之前,bean 本身不会被初始化。要从 BeanFactory 检索 bean,只需调用 getBean() 方法,传入将要检索的 bean 的名称即可,如清单 2 所示。

清单 2. getBean()
1
MyBean mybean = (MyBean) factory.getBean("mybean");

每个 bean 的定义都可以是 POJO (用类名和 JavaBean 初始化属性定义) 或 FactoryBeanFactoryBean 接口为使用 Spring 框架构建的应用程序添加了一个间接的级别。

IOC 示例

理解控制反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它的实际应用。在对由三部分组成的 

Spring 系列

 的第 1 部分进行总结时,我使用了一个示例,演示了如何通过 Spring IOC 容器注入应用程序的依赖关系(而不是将它们构建进来)。

我用开启在线信用帐户的用例作为起点。对于该实现,开启信用帐户要求用户与以下服务进行交互:

  • 信用级别评定服务,查询用户的信用历史信息。
  • 远程信息链接服务,插入客户信息,将客户信息与信用卡和银行信息连接起来,以进行自动借记(如果需要的话)。
  • 电子邮件服务,向用户发送有关信用卡状态的电子邮件。

三个接口

对于这个示例,我假设服务已经存在,理想的情况是用松散耦合的方式把它们集成在一起。以下清单显示了三个服务的应用程序接口。

清单 3. CreditRatingInterface
1

2

3
public interface CreditRatingInterface {
   public boolean getUserCreditHistoryInformation(ICustomer iCustomer);
}

清单 3 所示的信用级别评定接口提供了信用历史信息。它需要一个包含客户信息的 Customer 对象。该接口的实现是由 CreditRating 类提供的。

清单 4. CreditLinkingInterface
1

2

3

4

5
public interface CreditLinkingInterface {
public String getUrl();
        public void setUrl(String url);
        public void linkCreditBankAccount() throws Exception ;
}

信用链接接口将信用历史信息与银行信息(如果需要的话)连接在一起,并插入用户的信用卡信息。信用链接接口是一个远程服务,它的查询是通过 getUrl() 方法进行的。URL 由 Spring 框架的 bean 配置机制设置,我稍后会讨论它。该接口的实现是由 CreditLinking 类提供的。

清单 5. EmailInterfac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ublic interface EmailInterface {
      public void sendEmail(ICustomer iCustomer);
      public String getFromEmail();
      public void setFromEmail(String fromEmail) ;
      public String getPassword();
      public void setPassword(String password) ;
      public String getSmtpHost() ;
      public void setSmtpHost(String smtpHost);
      public String getUserId() ;
      public void setUserId(String userId);
   }

EmailInterface 负责向客户发送关于客户信用卡状态的电子邮件。邮件配置参数(例如 SMPT 主机、用户名、口令)由前面提到的 bean 配置机制设置。Email 类提供了该接口的实现。

Spring 使其保持松散

这些接口就位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用松散耦合方式将它们集成在一起。在 清单 6 中可以看到信用卡帐户用例的实现。

注意,所有的 setter 方法都是由 Spring 的配置 bean 实现的。所有的依赖关系 (也就是三个接口)都可以由 Spring 框架用这些 bean 注入。createCreditCardAccount() 方法会用服务去执行其余实现。在 清单 7 中可以看到 Spring 的配置文件。我用箭头突出了这些定义。

运行应用程序

要运行示例应用程序,首先必须 下载 Spring 框架 及其所有依赖文件。接下来,将框架释放到(比如说)磁盘 

c:\

,这会创建 

C:\spring-framework-1.2-rc2

 (适用于当前发行版本) 这样的文件夹。在继续后面的操作之前,还必须下载和释放 Apache Ant

接下来,将源代码释放到文件夹,例如 

c:\

 盘,然后创建 

SpringProject

。将 Spring 库(即 

C:\spring-framework-1.2-rc2\dist

下的 

spring.jar

 和 

C:\spring-framework-1.2-rc2\lib\jakarta-commons

 下的 

commons-logging.jar

)复制到 

SpringProject\lib

 文件夹中。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就有了必需的构建依赖关系集。

打开命令提示符,将当前目录切换到 

SpringProject

,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以下命令:build

这会构建并运行 CreateCreditAccountClient 类,类的运行将创建 Customer 类对象并填充它,还会调用 CreateCreditCardAccount 类创建并链接信用卡帐户。CreateCreditAccountClient 还会通过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装入 Spring 配置文件。装入 bean 之后,就可以通过 getBean() 方法访问它们了,如清单 8 所示。

清单 8. 装入 Spring 配置文件
1

2

3

4

5

6

7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appContext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new String[] {
     "springexample-creditaccount.xml"
    });
CreateCreditCardAccountInterface creditCardAccount =
                    (CreateCreditCardAccountInterface)
    appContext.getBean("createCreditCard");